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跑车文学 www.pcwx.cc,大话方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
贵,所以,大兴货便有便宜货甚至假货的意思。开大兴,也就是广州人所谓“大只讲”(说大话)了。

    其实北京人也说大话的。“老子天下第一,谁敢叫板起腻?打噎就是烦你,只因身怀绝技”是不是大话?没法子,北京是中国最大气的城市,北京人是中国最大气的市民,他们不说大话,谁说?所以,北京人即便是在“捣糨糊”我等也当以“倒江湖”视之。

    四、活法与说法

    的确,方言不仅涉及地域,更涉及文化。

    什么是文化?文化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。说得白一点,就是活法。有不同的活法(生活方式),就有不同的说法(表达方式)。就算是“指桑骂槐”那“桑”也得因地制宜。比如北方有“狗腿”南方有“蟹脚”;北方有“立马”;南方有“落篷”(收场)。“落篷”这话,北方人是不懂的,因为骑马的北方人不知那“篷”为何物。

    上海人当然懂得“落篷”的意思。他们祖上就有不少是坐乌篷船进上海的。不过到了上海,就不坐船了,坐车。上海有汽车、电车、黄包车,如果要省钱,也可以“开11路电车”所谓“11路电车”其实就是人的两条腿;开11路电车,就是步行。这是典型的“上海俏皮话”—拿现代化生活方式来说事。这话后来别的地方也跟着说,如果他们那里也终于有了电车的话。没有电车,有公共汽车也行。

    上海俏皮话或上海流行语总是打着这个工商业城市的烙印“商”味十足,工业味十足,世俗味十足。比如最近流行的套牢、解套、价位、到位,就原本是股市和商界的术语,现在也用于社会生活。一个人如果被某事缠得死死的,就叫“套牢”;而在餐桌上问人家“到位了吗”则是问人家是否吃饱。又比如“立升”也是上海才有的说法。立升,原本指电冰箱的容量。容量大立升也大,当然售价也高;容量小立升也小,当然售价也低,于是上海人便用“立升”来指一个人的财势。有立升,就是有财势;立升牢大,就是财大气粗。如此,则北京的“腕儿”或“款爷”在上海人眼里就不过是一台特大的冰箱。

    其实冰箱的档次和价格并不一定和容量成正比,但如果价格相近档次相当而容量较大,就显得实惠。上海人是讲实惠的。就连说话,也讲究简明快捷,不喜欢拖泥带水。他们往往直筒筒地问人家“侬几岁”根本不管对方是大爷,还是小姐。那语气,就像是在商店里问价。商店里的营业员也缺少“人情味”他们常常会直筒筒地问人家“侬买哦”而不会像北京人那样问“您瞧着哪件儿可心”上海人的这种说话方式往往令北方人尤其是北方的老年人不快。北京人问人年龄,是有很多讲究的,问老年人,得问“高寿”;问中年人,得问“贵庚”;问青少年,得问“十几”;只有对小娃娃,才问“几岁”饶这么着,也得多说几句:“小朋友,告诉爷爷,几岁啦?”不兴直筒筒问人家“侬几岁”的。在北京人看来,这就叫礼数;而在上海人看来,这是啰嗦。

    上海人不喜欢啰嗦。不是说上海人就不讲闲话。上海人也讲闲话的,而且,上海人有时比北京人还啰嗦。一个中文名叫马天明的美国小伙子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。北京人听了只有一句:“嘿,哥们,够地道的啊!”上海人却会发出一连串的感叹:“啊呀呀,马天明!你的中国话讲得这么好呀!你是在哪儿学的?学了几年啦?了不起呀!”但不难看出,上海人虽然话多,却没有废话。除表示惊叹外,还提出了问题,表示了好奇。

    事实上上海人即便讲闲话,速度也快,句子也短,信息量也大。他们说话就像办企业做生意,希望低投入,高产出,少支付,多回报,因此即便骂人,也不愿多说一句话,能短就短。一个字最好,两个字还行(如翰大、寿头、洋盘、瘪三、赤佬、推板、搭浆),三个字就很够意思了。上海人骂人、损人、批评人、对他人行为表示不以为然的口头禅,以三个字的居多,如阿木林(呆头呆脑土里土气容易上当受骗的人)、阿土生(没见过世面的土老冒)、十三点、猪头三。不要以为三个字就简单,其实里面的内容蛮“丰富”的。比如猪头三,是“猪头三牲”的歇后语,意思是牲口。又因为“牲”和“生”同音,便主要用来骂初到上海的陌生人。上海是个大世界,外地人和乡下人进了上海,总会有点晕头转向不得要领,因此但凡反应迟钝者均可谓之“猪头三”又比如十三点,一般认为和“二百五”是一个意思。但二百五为什么是十三点呢?有人说是因为“痴”字十三画,所以也叫“福熙路”(也是十三画)。又因为有个“点”字,因此“十三点”也叫“蜡烛”意思是“不点不亮”还有“咸肉庄”是骂人尽可夫者的。咸肉意谓非鲜货,肉庄意谓可以卖,这可真是不折不扣的“指桑骂槐”了。

    上海人的“三字经”当中常常包含着一个动宾结构,比如开大兴、轧苗头、放生意、拆烂污、讲斤头、掉枪花、搭架子、扳错头、塌便宜、寻开心、拆棚脚、扦头皮、掰雀丝、凿壁脚、轧台型、掼浪头、吃螺蛳、摆噱头等等。轧苗头就是察言观色,见风使舵;放生意就是做好圈套,设计害人;拆烂污就是不负责任,把事办糟;讲斤头就是讨价还价,谈判条件;掉枪花就是耍花招(摆噱头也是);搭架子就是装样子;扳错头就是找岔子(掰雀丝也是);塌便宜就是占便宜;寻开心就是戏弄他人;拆棚脚就是拆台;扦头皮就是揭短;凿壁脚就是说坏话;轧台型就是出风头;吃螺蛳就是说话结巴。如此多样复杂的内容,都可以用三个字的动宾结构来表示,恐怕就得归结为上海人喜欢这样一种形式结构了。

    事实上如果把这些俚语连起来念,是不难读出一种上海式节奏来的。精明的上海人对话语也精打细算。一个字构不成动宾结构,两个字能行,但不过瘾,也少了点味道,四五个字又多了点,还是三个字最合适,既省事,又有意思。比如“讲斤头”就比“讲价”有趣“掉枪花”也比“搞鬼”好玩。所以上海人(也包括吴语区许多地方人)喜欢这种三字动宾结构。就连维持表面的排场,也叫“撑市面”;就连骂人,也叫“骂山门”

    五、雅与俗

    北京人就没有上海人那么匆忙。

    北京人,尤其是老北京人,一般的说是比较悠闲的。北京不是工商业城市,没什么“时间就是金钱,效率就是生命”的观念,也犯不着节省什么时间。传统北京的主流社会是由达官贵人、公子王孙、文人学士们构成的。他们的生活节奏一言以蔽之日慢。你想,官员要打官腔,文人要玩深沉,少爷要拔份儿,他们都要摆谱,也都要讲礼数,怎么能快?有点什么事,就屁颠屁颠的,那是“下人”的作派。上流社会是不兴“猴急”的。贵人多忘事,贵人话语迟。上流社会讲究的是处变不惊,见惯不怪,雍容华贵,闲适恬淡,温文尔雅慢条斯理才显得有派头,有城府,有底气,有修养,大将风度。上以风化下。上流社会带了头,弄得一城的人也都不紧不慢,迈着四方步,拎着鸟笼子。就连做生意,也跟钓鱼似的。大家都不着急,大家都不上火,反正大家都有的是时间。

    有时间,就能把文章做足。北京人说话,最喜欢掰开了,揉碎了,从里到外又从外到里,不说到山穷水尽不罢休,非把死人给说活了不可。北京人是很能夸大其词的。比如说东西少,就说“还不够塞牙缝儿”;说个子矮,就说“还没三块豆腐高”你想一块豆腐才多高?个子再矮,也有三百块豆腐高吧?可北京人就敢这么说。

    分量上要说够,数量上也要说足。比如说一个人又精又鬼,就说他有“三十六根转轴,七十二个心眼”够多的吧?因为要把文章做足,所以即便“指桑骂槐”那“桑树”也不能只有一棵。比如说一个人小气,一般也就说他是“铁公鸡”北京人却能说出一连串的比喻来:“瓷公鸡,铁仙鹤,玻璃耗子琉璃猫。”这么些宝贝,当然都是“一毛不拔”又比如说凡事都得付出代价,就说“打耗子也得有块肉皮,逮家雀也得撒把米”;说一个人长得丑,不招人喜欢,就说“猪不嚼,狗不啃,姥姥不疼舅舅不爱”姥姥舅舅是最疼爱外孙外甥的,猪狗则不怎么挑拣。一个人,如果当真弄得连猪也不嚼,狗也不啃,姥姥也不疼,舅舅也不爱,那可真是没什么指望了。

    看来,北京人对待话语,就像广东人对待中央政策,讲究用好用活用够用足。持这种态度的还有成都人。我在读城记一书中说过,成都人和北京人,大概是中国最爱说话的两个族群。他们都是一天不说话就没法过日子的“话篓子”北京人管说话叫“侃”成都人管说话叫“摆”北京人“侃大山”颇有些移山填海的气派;成都人“摆龙门阵”讲究的是闹热,麻辣,绘声绘色,有滋有味,没完没了,必须极尽铺陈、排比、夸张、联想之能事。成都人说话,也是十分“到位”甚至不怕“过头”的。比方说,红,要说“绊红”;绿,要说“翠绿”;白,要说“雪白”;黑,要说“黯黑”;香,要说“喷香”;臭,要说“傍臭”总之,是要把文章做足,才觉得过瘾。

    所以,成都人也有北京人那种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本事。比方说,弄虚作假,在成都人那里叫“水”;伪劣产品叫“水货”而一个人说话不算数,或做事不到位,便叫“水得很”由此及彼,则又有“水客”、“水功”、“水垮垮”、“水漩儿”等说法。再比方说,一件事情没有办成,就叫“黄”或“黄了”其他地方也这样说。但成都人则进而发展为“黄腔”、“黄棒”、“黄浑子”、“黄苏苏”甚至还有“黄师傅”和“黄手黄脚”等等。

    不过北京话和成都话相比,也仍有雅俗之别。比如公共汽车上挤,成都人会嚷嚷:“挤啥子挤啥子,进火葬场还要排队转轮子的么,瓜不兮兮的,出得倒门出不倒门?”北京人却会说:“别挤了,再挤就成相片啦!”北京人比成都人幽默。

    幽默是一种人生状态和人生境界。惟其如此,才能在大俗中见大雅。北京人是从来就不怕“俗”的。即便有“雅”的说法,他们也要换成“俗”的。比如惹是生非,在北京就叫“招猫逗狗儿”;班门弄斧,则叫“圣人门前卖三字经”你不能不承认这些俚语比成语更有味道。鲁班门前弄斧头固然有点可笑,但要是真有三板斧呢?而最最“小儿科”的三字经居然拿到圣人门前去卖,那就实打实地可笑到家了。更可笑的是“别拿武大郎不当神仙”意思是要尊重人,别小看人,不要把人不当人。这就奇怪。要说“别拿吕洞宾不当神仙”还像回事,武大郎算哪路神仙呢?但反过来一想,又觉得特别有道理。你想吧,要是连武大郎都被当成了神仙,还有谁不是神仙?

    同样“八拜都拜了,就差一哆嗦”就比“事情只差一步,不要功亏一篑”有趣味;“他不把我当干粮,我也不把他当咸菜”也比“他不尊重我,我也不尊重他”有嚼头。民间话语从来就是最生动、最鲜活的,难的是用其俗而不至于粗俗、庸俗。北京人就能做到这一点。北京是不乏粗鄙粗俗的,比如丫挺、傻逼之类的市骂,母猪胡同、灌肠胡同之类的地名,但并不让人觉得俗气,因为北京是中国最高贵最大气的城市,有一种其他地方没有的贵族精神。正是这种精神,使北京虽有粗俗粗鄙却不至于沉沦。实际上,所谓北京的贵族精神,指的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理想、高贵的精神气质和高雅的审美情趣。它们只可能在北京这个千年古都的特殊环境中熏陶培养出来的。因此,尽管方言俚语都难免“俗”却唯有北京,能够化臭腐为神奇,用土得掉渣的话说出最具有艺术性的名言来。

    六、再说雅俗

    南京则又是一番风味。

    如果说北京有贵族气,那么南京就更多文人气。南京是一个文人倜傥名士风流的城市,因此尽管南京也曾有过辉煌时代和英雄业绩,却“被西风吹尽,了无陈迹”人们记得住的只有“六朝金粉,秦淮风月”只有乌衣巷的故事和桃花扇的传说。略带女人味的文人气使南京有些“英雄气短,儿女情长”却也使南京平添了不少儒雅。

    儒雅的证明之一,是南京的俚语俗话竟然可以对对联,或者说竟被人编成了对联,比如“桃干”对“杏核”“皮脸”对“肉头”“捣鬼”对“出神”杏核,指小孩高兴(得意忘形则叫“兴得一头核子”);桃干,指儿童逃学;皮脸,指不知羞耻;肉头,指没有决断。兴杏谐音,逃桃谐音。桃干杏核,不过“指桑骂槐”但桃对杏,干对核,皮对肉,脸对头,捣对出,鬼对神,无论字面,还是内涵,都对得上,不能不承认是“工对”

    冯桂林主编的中国名城汉俗大观中收集了不少这样的对子,比如“坐冷板凳”对“钻热被窝”一个人不被重用,就叫“坐冷板凳”而要想改变处境,就得“钻热被窝”(巴结上司)。一冷一热,一动一静,一硬一软,全对上了,又如“眼睛会说话”对“拳头不认人”也很妙,一个六亲不认,一个八面玲珑,一个愣得不能再愣,一个精得不能再精,放在一起,对比十分鲜明。此外,如“脚面上支锅”(暂时安定)对“眼睛里出火”(看人眼红)“屁股上戴眼镜”(背光)对“喉咙里挂灯笼”(贪吃),都堪称绝妙;“推开窗子说亮话”对“站在楼上唱高腔”“巧姐难炊无米粥”对“老娘不是省油灯”也很好玩。俏皮话说到这个份上,就不是俗而是雅了。

    事实上雅与俗,不过一步之遥,问题是要有那份雅兴。如果有雅兴,其他方言也可以对出对子来的。比如广州话“丢眼角”就可以对上海话“吊膀子”广州话“卖生藕”也可以对上海话“吃豆腐”“丢眼角”就是飞媚眼,送秋波“吊膀子”则是调情,骗女人,可不正好是一对?“卖生藕”对“吃豆腐”也很妙。前者是女人卖弄风情,后者是男人心怀不轨。女人把自己白嫩的肉体当生藕卖,男人把女人白嫩的肉体当豆腐吃,都不是什么“好东西”配在一起,倒也“相得益彰”

    不过上海人和广州人大约都没有这份雅兴。这是两个商业气很浓的城市,更看重的是经济实惠,而不是诗情画意。有一些词,虽然并无什么诗意,但在广州和上海使用频率却很高,比如“捞”和“轧”广州人喜欢说“捞”谋生、混日子、闯江湖叫“捞世界”;从别人不注意的地方下手,或者从不起眼的事情中获得很大的好处或利益,叫“捞静水”;得到了好处和利益,或者获得了成功,完成了任务,叫“捞鸡”;发迹、高升、飞黄腾达,叫“捞起”;没什么正当职业,专靠坑蒙拐骗过日子的人叫“捞家”;而出卖色相的女人就叫做“捞女”反正世界是只大砂煲,就看你会“捞”不会“捞”

    上海人喜欢说“轧”交朋友叫“轧朋友”;凑热闹叫“轧闹猛”;看风头叫“轧苗头”;插一手叫“轧一脚”;婚外同居叫“轧拼头”;而受气吃瘪则叫“吃轧头”“轧”也好“捞”也好,在我们看来都不怎么好听,也不怎么雅—一个让人想到伸出手去抓,一个让人想到开着车去碾,但广州人和上海人似乎无所谓。

    广州话中还有两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—搵和抵。搵是找的意思。觅食、谋生、找活路,叫搵食、搵钱、搵米路;宰客、骗人、讨便宜则叫搵丁、搵笨、搵老衬。抵指有价值的意思。到酒楼美餐,吃得大快朵颐,叫“抵食”;到商场购物,买得称心如意,叫“抵买”;到歌舞厅夜总会娱乐中心潇洒一回,玩得兴高采烈,叫“抵玩”;顾客满意,老板开心,看着大把的票子进账,心里暗叫“抵赚”;会赚钱的也会花钱,会花钱的多半也会赚钱,这就叫“抵手”(能干、有本事);如果没有赚钱的能耐,那就只有坐以待毙,大约也就只好叫“抵穷”(活该受穷)乃至“抵死”(该死)了。反正一件事情做不做,要看“抵唔抵”(值不值)。抵,就做;唔抵,就不做。像北京人那样“侃”(侃大山),像成都人那样“摆”(摆龙门阵),大约“唔抵”那就算了吧!

    当然,广州人也要“倾”(倾偈),也要“叹”(叹世界)。否则,就不会有“一盅两件叹早茶”的说法。叹,在粤语中是“享受”的意思。清早起来,在街上溜达溜达,然后走进酒楼,挑一张桌子坐定,即有小姐来上茶。再随便要一两样点心,便可以边吃边聊直到早茶收档,可真的称得上是“叹世界”(享清福)啊!

    广州人要“叹早茶”上海人要“孵茶馆”但他们不会像成都人那样把茶馆当作“民间政协”也不会像北京人那样把侃大山当作一种“事业”甚至“职业”(比如说相声)。他们的“叹世界”也好“小乐惠”也好,也比北京人的“找乐子”更多物质生活享受的成分。北京人的“找乐”更多的是因物质生活不足而到精神领域去“找补”因此很容易发展为“贫嘴”可见同为“世俗”各地也不完全相同,说起话来,自然就风格各异。关于这一点,我在读城记一书中已讲得够多,再写就成“捣糨糊”了,还是就此打住吧!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