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跑车文学 www.pcwx.cc,aB1367788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
    现在回想50年代中期第一次北方之旅,仍然感到像是一场美丽的梦。

    那时的南国青年,在向科学进军大潮的裹挟下,谁不向往北方,向往北京,向往那个文化巨人荟萃的全国最高学府一一北京大学呢?那时我在南京华车军区雷达学校做翻译工作。我的两位同事李君,马君,还有一位俄文专科学校的同学藏君,先后考上了北大的哲学系,中文系,俄语系。我身在长江之畔的紫金山下,对于北京大学早已心向往之,魂系该校了。

    那时,我住在南京颐和路一幢三层楼的花园洋房里。那幢楼,一楼是会议室,会客室,警卫室,二楼是首长和苏联专家的办公室,三楼就是我的办公室,休息室和卧室。每天下班之后,苏联专家住进附近的ab大楼,校长和政委也各自回到自己的住所,整个院子就成了我独享的天地。大铁门一关,我在那长着雪松和月季的花丛的小花园里或沿着曲径散步,或倚在树下阅读。1955年,我才22岁。求知的渴望,像干旱土地上的禾苗盼望甘霖那样强烈。我同时向南京图书馆,雷达学校图书馆频繁借书。我每周推着自行车把一捆捆书本运动小楼,利用早,晚,节假日一切时间,贪婪地啃啮着,钻研着。记得那时借到的书中有一本肖洛霍夫[ohucpakcaiucb3apoguhy][他们为祖国而战]。我下决心为祖国而读书。

    南京颐和路是一条美丽,幽静的林阴路。路两侧布满鳞次栉比的花园楼房,每当我深夜阅读太久,感到疲惫时,常常是独自走下小楼,迈出铁门,来到梧桐夹道的林阴路上散步。月光穿过叶隙洒下来,地面叶影斑驳。我踩着轻轻摇曳的零碎的叶影,一个人缓步在绿荫之中。忽然从附近小楼里传来钢琴声。这被月光洗涤过的琴声,流泻到我年轻人的心里,使我感到生活是那样美好,那时我对未来充满憧憬,对知识和事业顿时萌生执著的追求。几年苦读,我已掀开了文化帷幕的一角。品尝到了学问的滋味。我渴望着进入更大的精神空间,汲取更丰富的营养。我梦想着民主和科学精神的象征一一北京大学。

    1955年5月,我主动要求来北京出差。那是一次难忘的旅行。我住在前门外车侧一条湖同的部队招待所里。那时的北京,一到傍晚,胡同里宁静,安详。望着巍峨的前门楼的轮廓,穿越一条条胡同,听着偶然从远处飘来的叫卖声,感觉得周围的一切充满着古都的气息。

    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地乘车到西直门外,转车晋谒我心中的圣地一一北京大学。我在北大西门下了车,走进古色古香的校门,怀着好奇和仰慕的心情,观赏着那里碧绿的草坪,缤纷的花树,耸立的华表,清澈的荷塘。我惊叹世上竟有这样美的大学。这北大校园,仿佛是一座充满阳光,鲜花铺地,空气清新的大花园。微风拂过池畔柳梢,在水面上摇曳出婀娜的涟漪。我悄悄走进北大图书馆,绕阅览室转了一圈。路过俄文楼,我肃然起敬。我所敬仰的曹靖华先生就在这里任俄语系主任。我在南京读过他译的绥拉菲摩维支的[铁流],拉甫涅列夫的[第四十一],费定的[城与年]等名著。这位翻译巨匠如今就生活在这个校园里,而且我走的这条路上,肯定留下他的足印。想到这里,我感到异常兴奋。

    我路过一幢幢教学楼,来到学生的大饭厅。厅前布告牌上,花花绿绿地张贴着各种信息;有学术报告的通知,有举办各种讲座的预告,有文学社团活动的消息,有电影和舞会的海报,甚至还有失物招领的启事。只要浏览一下这里的布告栏,就可知道北大学生的思想多么活跃,生活多么富有朝气。怪不得人们咸夸北大是座学术的自由圣殿。

    我看见一批又一批学生涌到大饭店来用餐,便独自来到未名湖中石鱼背上憩息。

    望着湖水,我想,华厦大地上,没有哪一所大学能像北大那样和祖国的命运,民族的前途休戚与共,息息相关。北大曾经汇聚了像蔡元培,陈独秀,胡适,李大钊,鲁迅,列丰农,钱亥同,沈尹默等文化巨人。由这些巨人氤氲成的文化环境,吸引着一代又一代顶尖的学者,来到这个文化中心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